微信
微信
400-101-0947
对话 GALAXIS | 以创新驱动,引领智能物流未来
2025-09-30

在物流智能化浪潮下,凯乐士科技通过技术革新推出VFR系列机器人,以“全能型窄道机器人专家”的定位重新塑造行业标准。而通过布局多元市场、加强技术研发、拟港交所上市等举措,使凯乐士科技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持续强化,有望引领行业进一步升级。


在全球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浪潮的推动下,物流自动化已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作为综合智能场内物流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浙江凯乐士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乐士科技”)凭借一系列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正悄然重塑传统仓储与工厂的运行模式。


2025年6月25日,凯乐士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这一举动不仅标志着公司发展进入新阶段,也引发市场对其未来发展的广泛关注。8月18日,凯乐士科技以“窄道破局 掌控未来”为主题,成功举办VFR系列智能物流机器人新品发布会。作为凯乐士科技十年技术沉淀的结晶,VFR系列以“全能型窄道机器人专家”的定位重新塑造行业标准,再度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为深入了解凯乐士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本刊记者特别对浙江凯乐士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白红星博士进行采访,请他就凯乐士科技发布的最新产品,以及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成就进行了全面介绍。


在8月18日的凯乐士科技新品发布会上,白红星对全新VFR产品的特点和技术优势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从底层算法逻辑到硬件创新架构,深入解析了VFR系列如何实现“窄道场景下的自由穿梭”。


1.VFR系列新品发布,突破窄道物流瓶颈

在仓储空间成本不断攀升的背景下,传统无人叉车虽能一定程度提高人效与坪效,但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存储密度仍然不足、作业效率与可靠性欠佳、实施与运维成本高昂等诸多难题,在复杂场景中也容易出现异常,这些都成为制约行业效率提升的潜在阻碍。

凯乐士科技的VFR系列机器人凭借突破性的技术创新,精准聚焦这些痛点问题。以CL系列为例,其极窄巷道适应能力令人瞩目:可在1650mm的极窄巷道内进行国标托盘存取作业,还能在极窄巷道内原地回旋。在实际应用中,某医药流通企业为提升楼层仓的空间利用率,采用了数十台CL系列机器人,托盘货物存储密度较地堆存储提高了80%以上,较传统无人叉车也提升30%以上,有效解决了仓库空间紧张的问题。


2.核心技术优势,确保高效精准作业

VFR系列机器人的高效存取与精准定位是其核心优势之一。快停准伸叉设计使托盘存取效率提升20%以上,定位精度可达±5mm。这一优势得益于其先进的多模态感知系统:该系统融合激光雷达与2D/3D相机,能够实时识别托盘姿态,并自主矫正误差,确保操作精准无误。

在一家电商仓库的实景演示中,VFR系列机器人展现出卓越的性能。仓库内货物种类繁多,托盘的摆放位置和姿态各不相同,机器人通过多模态感知系统,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出托盘的位置和姿态,即使是托盘存在一定偏移的情况下,也能自动调整动作,精准完成存取任务。这种高效精准的作业能力,能大大提高仓库的运营效率,减少人工干预,降低出错率。


3.全场景兼容与安全保障,满足多样化需求

VFR系列产品具有出色的全场景兼容性与灵活性,能够兼容川字/田字/双面托盘及国标/欧标等多种标准,其中CS系列产品还支持地面取放田字托盘,为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客户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在安全性方面,VFR系列机器人也做到极致——不仅配置前后雷达和安全触边,还配备超重、触碰、倾斜报警及高空避障等功能,全方位保障作业安全。

例如,在一家汽车制造企业,由于产线一直在高效运转,对物流机器人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能要求极高。VFR系列机器人的超重报警功能可及时检测到货物重量是否超过承载范围,避免因超载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同时,高空避障功能可以防止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与上方的障碍物发生碰撞,确保工厂/仓库内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对于凯乐士科技的市场拓展情况,白红星介绍说,在国内市场方面,凯乐士科技深耕国内市场,覆盖多行业客户,取得显著成绩,累计客户数量从2022年的566家增至2024年的779家,覆盖生产制造及流通领域等28个行业。


“公司可为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综合性的智能物流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他表示。以医药行业为例,凯乐士科技为国内一家领先的药品零售企业提供了多种机器人系统,从物料容器上涵盖了托盘库与料箱库、从作业场景上包含了存取、搬运、分拣等作业。该项目共部署超400台智能场内物流机器人,服务于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医药物流业务。通过引入凯乐士科技的机器人系统,该药品零售企业的仓库运营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使货物的出入库时间缩短40%,同时显著降低人工成本和差错率。


在电商领域,随着电商业务快速发展,对仓储物流效率要求越来越高。凯乐士科技的机器人产品凭借其高效、精准的特点,成为众多电商企业的首选。例如,某大型电商平台在其新建的智能仓库中引入凯乐士科技的四向穿梭车机器人和自主移动机器人,实现货物的快速存取和分拣,大大提高订单处理速度,提升客户满意度。


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凯乐士科技也积极进取,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随着“出海战略”的实施,公司产品已成功拓展至东南亚、日韩、中东等地,并在德国LogiMAT、美国ProMat等国际展会上亮相,以高效稳定性能破解供应链复杂、空间利用率低、效率瓶颈等难题,赢得海外客户的广泛认可。


据白红星介绍,凯乐士科技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拥有全球少数掌握全栈机器人技术并拥有全面自主研发机器人产品组合的能力。“公司主要围绕三大核心产品线——多向穿梭车机器人(MSR)、自主移动机器人(AMR)以及输送分拣机器人(CSR),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为顺应人工智能发展大势,凯乐士科技专门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专注于计算智能、视觉智能和具身智能的研究。作为凯乐士科技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白红星表示,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使公司的机器人产品实现感知、决策和执行的闭环,大大提高了设备的适应性和处理未知情况的能力。例如,在智能拣选系统中,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根据订单的聚类情况、优先级以及当前工作站的忙碌程度,实时动态决策拣选策略,从而提高拣选效率。


图片

凯乐士 VFR 极窄巷道叉式移动机器人


他还特别强调,如今的科研已经形成一个复杂的专业体系,要想做好科研工作,尤其是前沿科学研究,就不能“闭门造车”,而是需要借助科研体系的力量。在这方面,凯乐士科技也积极布局和行动。如今,凯乐士科技已与国内多所知名高校进行具身智能技术研发合作,同时与众多集成商进行项目合作,推动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在更多国家、更多行业落地。

白红星谈到,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公司能够及时获取前沿的科研成果,将其应用到产品研发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与集成商的合作则能够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加完善、高效的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对于一家企业而言,无论市场拓展还是科研开发,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为此,2025年6月25日凯乐士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公司计划将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推进核心机器人产品线、加强底层技术和软件能力开发、提升产能和制造能力以及执行全球市场扩张战略等方面。同时,上市也将提升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为企业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近些年,凯乐士科技凭借在技术创新、市场表现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荣获多项行业奖项。


今年7月,在由数央网、数央公益联合主办的2025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上,凯乐士科技从全球数百家参选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获“2025 ESG典范企业奖”。该奖项聚焦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ESG)领域,是对凯乐士科技全链路低碳实践的高度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 ,凯乐士科技还连续多年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在毕马威智能制造50强评选中实力登榜,这些荣誉充分彰显出凯乐士科技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和强大实力。

此外,凯乐士科技的产品和技术通过多项国际认证,这也是对其产品品质的一种高度认可。如,凯乐士科技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重认证,认证范围涵盖机器人研发、生产、销售及集成应用全链条。这些认证既是权威机构对凯乐士产品与服务品质的权威背书,更印证了其研发、生产、销售及交付全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运作能力,确保持续稳定地向客户交付高品质解决方案。


尽管凯乐士科技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白红星也坦言,公司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智能物流机器人行业竞争激烈,市场变化迅速,公司需要不断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以保持竞争力。白红星认为,随着全球对物流效率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快速发展,智能物流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预计到2030年,全球智能场内物流规模将达到人民币9919亿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4137亿元。凯乐士科技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丰富的产品线和广泛的市场布局,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份额。同时,国家对智能制造和物流自动化的政策支持也为凯乐士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双碳”目标的推进,将推动制造业和物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凯乐士科技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正好契合这一发展趋势,在未来有望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面对机遇与挑战,凯乐士科技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丰富的市场经验和明确的发展战略,有望实现更大突破。而随着上市进程的推进,凯乐士科技无疑将获得更多资源支持,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凯乐士科技将成为智能场内物流机器人领域最有竞争力的企业之一,为推动全球物流行业的智能化升级做出更大贡献。



转载自《物流技术与应用》